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虎扑】回到戏曲发生的土壤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  更新时间:2024-09-17 04:00:13

 

  彭恒礼

  戏曲是戏曲中国传统戏剧的代名词。一百年来,发生戏曲研究名家辈出,戏曲堪称显学。发生戏曲最具中国文化特质,戏曲但戏曲研究的发生虎扑视角和方法深受西方影响,恰如传统的戏曲经、史、发生子、戏曲集被现代学术分割为文学、发生历史、戏曲哲学一样,发生戏曲研究同样分为三种学术取向——戏曲文学、戏曲戏曲形态学、发生戏曲文化学。戏曲最后这一门类,b站试图回到戏曲发生的土壤,从民俗文化角度研究“土壤”与“花”的关系,挖掘戏曲多重价值。

  学界对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他曾发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的设问,将戏曲起源与巫术活动相勾连。20世纪20年代,北大歌谣运动兴起,胡适、周作人、顾颉刚等受西方学术影响的知识分子发起“眼光向下的革命”。学术界以极大的热忱投入神话、歌谣、故事、谚语、文心一言戏曲等研究领域,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将戏曲列为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搜集整理古代戏曲剧本,为戏曲民俗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20世纪80年代,戏曲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走向民俗学。1980年代,以傩戏为代表的民间仪式戏剧和祭祀戏剧成为戏曲研究热点,戏曲史研究也开始从书斋走向田间地头,到民俗文化中搜集材料。例如日本学者田仲一成通过在华南的民俗调查,连续推出《中国戏剧史》《中国的宗族与演剧》等著作,从民俗角度研究戏曲,几乎重构了中国戏曲史。

  戏曲与民俗,既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又彼此独立。民俗文化和民众生活是戏曲诞生的土壤,其中的文化基因通过表演和创作实践被提炼和输送,成为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戏曲样貌。《古典戏曲与民俗镜像》一书的目的,正是在前人基础上,通过对戏曲中民俗文化的系统梳理,揭示古代戏曲作为另类“民俗志”的特质,展现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能动关系。

  戏曲的萌芽至少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出现。有剧本可查的历史,至少也有千年,漫长的演化使得戏曲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面貌,主要体现在剧本结构、规模、音乐、唱腔、演出形态等方面。元杂剧通常只有四折,且采取“一人主唱”方式,与后世戏曲动辄几十出有很大不同。戏曲之所以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正是由其发展过程漫长所致。

  戏剧模仿生活,还要追求模仿得像,导致大量“生活细节”进入戏曲,这些古人生活的民俗镜像,从民俗学角度看,构成了独特的“戏曲民俗志”,对研究古代民俗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戏曲对民俗材料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才子佳人戏是戏曲热衷表现的母题,戏曲有大量关于爱情婚姻主题的剧目,如《西厢记》《牡丹亭》等。戏曲在表现婚俗的过程中有模仿写实的一面,如缔结婚姻前要聘请媒人提亲,核验生辰八字;结婚当天男方要到女方家来迎娶;洞房仪式上要喝合卺酒,唱撒帐歌等。同时又有超越现实的一面,青年男女经常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表现出戏曲的超越性和艺术能动性。

  古典戏曲中有很多节日习俗,如春节街坊邻里互相贺正;村社里元宵闹社火;寒食清明上墓;端午射柳捶丸;七夕祭祀牛郎织女;八月中秋赏月等。戏曲热衷于表现节日,一方面是希望将节日的热闹氛围带入戏曲,另一方面,节日也是戏曲的重要演出季,戏曲演出对应现实节令,增加趣味性。

  民以食为天,戏曲自然要表达相关主题。例如饮酒和吃茶在戏曲中得到广泛运用,说明茶和酒在古人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饮食偏好均在戏曲中得到反映。元杂剧中的人物喜欢吃羊肉,喝奶茶,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喜好有直接关系。戏曲展现饮食风俗,饮食表演帮助戏曲塑造艺术形象,如反面角色在饮食上贪得无厌。戏曲中还常出现神奇食物,如太上老君的仙丹、王母娘娘的蟠桃,表现出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不一而足。

  镜像,即镜中之像。戏曲是反映古人生活的镜子,戏曲中的“民俗”实为古人生活的镜中之像。一方面,戏曲中的民俗镜像源于古人的真实生活,这是由戏剧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戏剧中所有的民俗场景都是剧情需要,是民俗的虚拟化,故具有虚拟性特征。具体戏曲作品中的失真度问题是研究关注的重点。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重要文化表征。戏曲的文化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

  戏曲与民俗生活、民俗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跨学科的研究仍然是戏曲研究有待开掘的领域。此前虽然已经有学者以元代的戏曲为例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但必须看到,元代只是戏曲发展进程中的近百年而已,元代之后,戏曲又经历了将近六个世纪的突飞猛进。本研究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理论视野涵盖整个戏曲发展史,采取与前人不同的视角,研究戏曲与戏曲中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戏曲之所以历经千年,走出了一条与西方戏剧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其原因要从孕育戏曲的土壤中去寻找。

  (作者为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