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鸣潮】素纱单衣的绝代芳华

来源:金年会|金字招牌|官网首页  更新时间:2024-09-17 04:08:50

 

  周惠斌

  今年是素纱长沙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正在湖南博物院展出的单衣的绝代芳“彼美人兮:两汉罗马时期女性文物展”,以女性的素纱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三个维度,单衣的绝代芳再现了2000多年前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绚丽多彩的素纱叙事图景和美美与共的理想追求。其中,单衣的绝代芳鸣潮我国国家一级文物、素纱出土后首次公开展出的单衣的绝代芳曲裾素纱单衣十分引人注目。

  素纱单衣,素纱过去的单衣的绝代芳名称为“素纱襌衣”。“襌衣”是素纱一种没有衬里的单层衣服。《说文解字》称:“襌,单衣的绝代芳衣不重。素纱”《释名》注释:“襌衣,单衣的绝代芳言无里也。素纱”“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无花纹丝纱。因此,携程素纱襌衣,亦即今天所说的素纱单衣,指的是用未经染色的蚕丝织成纱,制作的不加衬里的单层薄衣。

  素纱历来属于高档衣料,周代时就已被上层贵族作为袍服的衣里料使用。1972年,素纱单衣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即辛追墓。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妻子,去世时约50岁,其生活年代距今2200多年。素纱单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厚度最薄、庆余年2重量最轻、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丝织衣物,被誉为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巅峰之作。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有两件,一件为直裾式,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0厘米,以绒圈锦为领、袖,重49克,在湖南博物院“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中常年对外展出。另一件为曲裾式,衣长160厘米,通袖长195厘米,以白绢装饰领、袖,领缘宽7厘米,袖缘宽5.5厘米,袖口宽27厘米,腰宽48厘米,整件用纱料约2.6平方米,重仅48克。两件素纱单衣均为交领、右衽,即衣领与衣襟直接相连,衣襟由左向右掩,垂直而下,领口呈“y”形,是典型的汉服领型。直裾的衣襟较短,系带部分在正面;曲裾的衣襟较长,需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两件都是上衣下裳的连衣款式形制。直裾素纱单衣的上衣部分裁4片,宽各一幅,下裳部分裁3片,宽各大半幅,再将7片缝制合成。相比而言,曲裾素纱单衣整体尺寸更大、更长、更宽,重量却更轻盈。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曲裾素纱单衣(湖南博物院藏)

  曲裾是汉服的一种常见款式,其特点是衣襟从领子斜至腋下,呈曲线状。衣领通常用交领,领口较低,目的是能够露出里面的衣服,增强衣服的层次。下摆略显紧窄,呈喇叭花状,长可曳地,行不露足。这种设计可确保穿着者在行走或活动时衣襟不会散开,显得更为贴身。

  据介绍,素纱单衣原本呈鲜亮的洁白之色,由于长年埋藏地下,受到棺液浸染,导致有机质的丝纱产生泛黄的微小变化。出土后,又因与空气接触,其颜色逐渐变成淡淡的、略显灰暗的浅棕黄色。至于曲裾素纱单衣的用途,有观点认为它是辛追夫人的一件内衣,或是一件婚服,或仅是随葬之物。多数学者认为,它是穿在锦袍外面的一层轻薄、透明的纱,为的是突出衣饰的层次感,衬托出锦袍的华美与尊贵。

  曲裾素纱单衣的衣料为轻薄透明的平纹方孔丝织物,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薄如蝉翼、轻若云烟。当时顶级的纱取自西汉初期培育、饲养的三眠蚕(一生休眠三次,蜕三次皮),体重仅一克多,比现代的四眠蚕(一生休眠四次,蜕四次皮)、五眠蚕的体型更小、分量更轻,但蚕丝却更细,相当于头发丝的1/6,而且纤维更长、张力更大。使用这种单经单纬蚕丝交织而成的纱料,经纬密度稀疏,经密度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纱,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成衣的透光率达到75%,具有纤细均匀、光泽柔和、轻巧透光的特征。将其叠起五六层后放在报纸上,报上的文字和图片犹清晰可见。

  素纱单衣的出土充分表明,至少在西汉初期,我国就已经掌握了成熟高超的养蚕、缫丝、织造、裁剪、缝纫、熨烫等技术。而且,其在款式和装饰上的简洁设计,灵动飘逸中所体现出的含蓄、隽美,揭示了汉代贵族的礼制规范和审美意趣,时至今日依然让人为之惊叹。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文物局曾成立课题组研究复制素纱单衣。1991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成功复制了两件素纱单衣,但它们的重量相比原文物超出1克至2克。2019年至2021年,复制团队历时两年,终于成功仿制出一件轻柔薄滑、透光飘逸的曲裾素纱单衣,与文物原件的形制、尺寸完全一致,重量也同为48克,中国古代丝绸技术轰动世界。

  (作者系上海市崇明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